媒体声音
人民日报评论员:自我感觉不能代替群众评价
——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纵深之一
《 人民日报 》(2013年10月23日01版)
衣冠正不正,照了镜子才知道;脸上脏不脏,旁人看得最清楚。开展教育实践活动,归根结底是为了群众利益,群众满意不满意,是活动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。“教育实践活动越往后,越要坚持标准,决不能虎头蛇尾,决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,直指问题关键,为推动教育实践活动走向深入指明了方向。
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,总体进展顺利、也取得了积极成效。但仍然存在一种现象,一些部门谈起自身工作,往往是总体情况不错,但对自身存在哪些问题,却是遮遮掩掩,甚至浑然不觉。一些干部倒是反思了自己的问题,但往往是避重就轻,大而化之,甚至有时听起来是批评,实际却是表扬,与群众的期待还有相当的差距。概而言之,“发现不了问题”,觉得自己“没问题”,甚至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。究其原因,正是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。
分析这种“自我感觉”,根源正在于脱离群众。领导干部越是身居高位,往往越难得听到真实的批评。有的时候,奉承话、吹捧声与日俱增,以至一呼百诺、一怒众惧,难免会闭目塞听,自我膨胀。倘若认识不到这一问题,等到出了事,方才警觉自我评价与群众认知有如此巨大的鸿沟。这正所谓“联系群众鱼得水,脱离群众树断根。”
纠正这种失真的“自我感觉”,出路还在于开门搞活动。正如中央领导同志强调的,开门搞活动,不是开小门、开侧门,也不是开一时、开一段。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,坚持标准、确保质量,就要把开门搞活动、让群众参与贯穿始终,下一步,要继续敞开大门,让群众来参与、来监督、来评判。凡是群众认可度不高、认为走了过场的,都应该返工补课。只有群众看到了实效,教育实践活动才不会走过场。
唐代诗人杜荀鹤有首诗:“泾溪石险人兢慎,终岁不闻倾覆人。却是平流无石处,时时闻说有沉沦。”群众的评价,就好比这“泾溪石险”,是航行的警示标;听不到群众声音,就好比“平流无石”,看似一片大好,实则危险密布。作为领导干部,一定要警惕这种“无声的危险”,主动开门走出去,热情把人迎进来,与群众面对面、心贴心,让群众来为自我感觉纠纠偏,把群众的评价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尺。如此,方能把握真实民意,克服自我感觉良好的痼疾,让群众路线越走越宽广。
人民日报评论员: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
——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纵深之二
《 人民日报 》(2013年10月23日01版)
联系群众,目的在于服务群众;查摆问题,关键在于解决问题。群众意愿是推进作风建设的方向标,群众痛恨的不正之风是整改的突破口。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,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,“逐项研究,一个一个加以整改”,只有脚踏实地、久久为功,我们的思想作风、工作作风才能有一个明显的改变,教育实践活动也才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。
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,各单位都查摆出很多具体问题,剖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,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,下一步必须真正整改落实。如果谈起问题长篇大论,说起整改却一笔带过;如果自我剖析红脸出汗,动起真来却纹丝不动;如果自我批评毫不留情,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却视而不见,这本身就说明没有触及灵魂、没有实质改进。有些干部分析问题,根子不是在别人就是在环境,原封不动上交矛盾;还有些干部把次要问题排在前面,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却被排在后面。在群众看来,这些做法就是一板一眼走过场,不仅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,反而会伤害群众对党的信任。
找不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,说明联系群众还不够;看不到解决问题的行动,说明活动开展不彻底。群众提、自己找、上级点、相互帮,这是查摆问题的几个方面。“群众提”本就居于首位,如果只是做给上级看,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,不仅问题找不准,整改更是谈不上。为办一本护照,往返多次来回几千公里;奔波20多趟,孩子快生了准生证却办不下来;到机关办事,工作人员说“等我打完这一局”……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以为然的“小问题”,其实是影响群众生老病死的大问题,某些党员干部见怪不怪的“小毛病”,其实是损害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大毛病。
俗话说,只说不练假把式。笼统地下指示、发文件,即使强调再多、要求再多,短时间内也无法推动问题解决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,一把手要亲自抓整改落实,对查摆出的每个问题都盯住不放,明确责任单位、责任人,制定任务书、时间表,一个一个加以整改,并请群众予以监督。对于活动期间暴露的问题,更要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,盯住几件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,抓好专项治理,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。
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,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身边的问题,从土地,劳动问题,到柴米油盐问题。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,都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,领导干部永远都要围绕满足群众需求、解决群众困难来开展工作,坚决清除“四风”之弊。这样才能打掉党和人民之间的隔离墙,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力量。
分析评论
有一种作风叫“马上就办”
毛 伟
《 人民日报 》(2013年10月22日07版)
上世纪80年代后期,“马上就办”的处事风格和工作作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,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。有领导同志说,要大力倡导“马上就办”精神,这不光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,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人们审慎地作出最快反应;每个人都有这种敏感,我们的事业才会保持年轻。20多年过去了,这一处事风格和工作作风的价值愈加凸显,得到广泛认同。当前,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着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,应当大力弘扬这种作风,并使之常态化。
大力弘扬“马上就办”的工作作风,是由党政机关、党员干部的职责决定的,是由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义务决定的。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,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价值取向。各级党政机关、党员干部都有为人民执好政的职责,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有做好本职工作、为人民服好务的义务。推行“马上就办”,就是要使其成为各级党政机关、党员干部以至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自觉行为选择。我们每个人不论在什么岗位,都应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,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,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,勤勉、高效地开展工作,把为人民服务、为社会服务的职责与义务具体化。
大力弘扬“马上就办”的工作作风,是解决一些党政部门和行业领域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。增强服务意识、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,已成为大多数党员干部和社会从业人员的共识。然而,也有一些人身上仍然存在官僚主义、庸懒散拖的习气,一些部门和行业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的痼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克服,这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。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,一些社会矛盾和不安全因素在积聚和叠加,有些矛盾往往被压缩在一个时空里,如果不及时化解,就会不断酝酿发酵,最终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。在这样的环境和形势下,尤其要推动“马上就办”常态化,引导督促各行各业工作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以“等不起”的紧迫感、“慢不得”的危机感、“坐不住”的责任感,化解矛盾问题,为民谋利造福。
“马上就办”,道理上不难理解,难就难在落实上。这里当然有一个提高思想认识、增强自觉性的问题,但更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。如果没有制度保障,仅仅依靠个人自觉,就很难稳定持久。为此,需要健全责任制,针对不同行业、岗位、人员,量化细化任务,明确标准要求,列出进度时限,保证各方面、各环节有机衔接、密切配合,避免缺位、错位;落实问责制,切实解决不问不责或问而不责、问而轻责现象,不能板子“高高举起、轻轻落下”甚或举而不落,使失责推脱者不痛不痒;完善考评机制,考评主体不限于上级机关,还应增加人民群众在考评中的话语权,确保考评结果公开公平公正,并将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,与工作人员的职级晋升联系在一起。当然,“马上就办”并不是不讲条件的盲目办,而是强调在符合条件、原则和程序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。这样,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服务真正做到位、搞得好,让人民群众受益和满意。
改,就是要“红脸出汗”
李焱
《 人民日报 》(2013年10月17日01版)
先后开会6次,集中修改11次,数易其稿,反复推敲……细心浏览各地各部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报道,高质量地写好对照检查材料,成为一大亮点。
领导干部自己动手写对照检查材料,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关键环节。对照检查材料如同自画像,写得好,可以认清自己;写得不好,无异于算了一笔糊涂账,坑了自己,还耽误了别人。不少人在写对照检查材料时,感觉“脸红心跳、汗出如浆”,受到了思想洗礼和灵魂触动。也有一些人不写准写实,写出的都是些述职报告、工作总结,更有甚者,抄袭别人,拷贝网络。对此,确有必要把对照检查材料退回、要求修改甚至重写,以此督促这样的领导干部在思想上“回回炉”。
是否自己撰写,是否下足功夫做调研、听民意,是否真实反映了群众意见和谈心体会,是否查摆清楚没有遗漏,都是衡量对照检查材料好坏的标准。修改过程,其实也是受教育、受触动的过程。不要怕修改,不要嫌麻烦,一改再改,改好了,“治治病”的目的才更容易达到。